人们往往把呕血称之为“胃出血”,日常生活中,“胃出血”不仅可见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可见于大量饮酒,大量吞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等之后。实际,在临床上,“胃出血”不是一个科学的规范名词,而应称之为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呕新鲜血,呕吐咖啡色物及排黑便或暗红色便。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颇多见,病死率高达8.0%~13.7%。可分为3类。
1、慢性隐性出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又无明显临床症状,仅用化验方法证实大便潜血阳性。
2、慢性显性出血:肉眼可观察到鲜红、咖啡色呕吐物或黑便,临床上无循环障碍史。
3、急性大量出血:出现呕大量新鲜血液,黑便或暗红色血便,伴随环境障碍和重度贫血,可出现低血压或休克症状,常需紧急处理,如延误诊疗常可导致死亡。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繁多,按照发病机制,可大致分以下5类。
1、炎症溃疡性疾患: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及应激性病变。
2、机械性疾患:食管裂孔疝、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征及胆管出血。
3、血管性疾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肠系膜血管栓塞、血管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Dieulafoy病。
4、新生物:息肉、平滑肌瘤及癌肿等。
5、全身疾患: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疾病及烧伤、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上消化道出血即是上述各种致病因子侵及上消化道及其周围支持组织的血管,导致其破裂而出血。
部份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